企業基於物聯網通過營運裝置資料實現效益提升,是行業趨勢和業內共識。然而,企業在建設物聯網系統的過程中往往存在各類阻礙。針對這些嚴重製約企業物聯網發展的問題,阿里雲物聯網平台相比企業自建MQTT叢集、MQTT伺服器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。
更強大的能力
自建MQTT叢集與阿里雲物聯網平台的能力差異請參見下表。
專案 | 阿里雲物聯網平台 | 自建MQTT叢集 |
裝置接入 | 提供裝置端SDK,快速串連裝置上雲,效率高。同時支援全球裝置接入、異構網路裝置接入、多環境下裝置接入和多協議裝置接入。 億級裝置規模,自動擴充,保證串連穩定性,裝置訊息到平台處理時間長度在50ms以內。 | 需要搭建基礎設施,聯合嵌入式開發人員與雲端開發人員共同開發。開發工作量大、效率低。 架構上難以支撐百萬級的裝置規模,裝置並發串連很多時難以保證平台穩定性,同時大量裝置上下線會導致平台雪崩。 |
擴充性 | 可選多種付費模式:隨用隨付、訂用帳戶。 隨業務規模增長,可無感擴容。 | 需一次性投入購買IaaS資源。 隨著業務規模增長,需要不斷擴容。 |
並發性 | 百萬並發能力,架構可水平擴充。核心訊息處理系統採用無狀態架構,無單點依賴,訊息發送失敗可自動重試。 | 架構上難以支援萬級的訊息規模,訊息上下行並發會給系統帶來巨大的衝擊。無法做到削峰填穀,影響高峰時正常業務運行。 |
安全性 | 等保2.0版(三級等保),提供多重防護,保障裝置資料安全。
| 需要額外開發、部署各種安全措施,保障裝置資料安全是個極大挑戰。 如果缺少安全專業人才,安全意識不強,出現安全問題無法第一時間解決,造成的影響比較大。 |
可用性 | 去中心化,無單點依賴。擁有多資料中心支援。 承諾服務可用性達到99.95%以上,未達到可按標準理賠。故障處理1分鐘發現、5分鐘定位、30分鐘解決。 | 如果遷移過程中出現死機,需自行發現並解決,再完成遷移,遷移時服務會中斷。可用性無法保障。 可用性沒有明確的量化標準,發生問題需要技術和營運團隊介入排查,時間不能保證,損失自行承擔。 |
易用性 | 開通即用,提供控制台、裝置SDK、雲端SDK配合使用。 一站式裝置管理、即時監控裝置情境、無縫串連阿里雲產品。可靈活簡便地搭建複雜物聯網應用。 支援物模型,無需自訂資料格式,解決資料結構化的問題,便於做資料分析和可視化。 完善的監控和警示配置,可及時感知到平台和業務的異常狀況。 資料開放、API開放,打通裝置到平台到商務服務器的資料鏈路。 | 需要購買伺服器搭建負載平衡分布式架構,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開發”接入+計算+儲存”一整套物聯網系統。 不控制台,前後端都需要自行搭建,裝置串連狀態、生命週期管理以及遠程營運的實現很複雜。 |
裝置出海 | 全球6個地區,分布在亞洲、歐洲、北美洲。裝置可在全球範圍內就近接入。 使用阿里雲網域名稱加速能力,減少裝置跨海通訊延時。 | 海外部署成本高,難以營運,裝置訪問延時高,同時要考慮安全合規問題。 |
同步調用 | 支援服務端RRPC同步調用裝置服務。 | 不支援。 |
資料解析 | 支援雲上指令碼託管,實現自訂協議解析。 | 不支援,需要商務服務器處理。 |
資料流轉 | 通過規則引擎配置,支援近10種雲產品流轉。 | 不支援,需要投入人力開發。 |
裝置影子 | 支援裝置和平台的緩衝狀態同步。 | |
OTA升級 | 支援多維度裝置OTA升級方式。 | |
Log Service | 支援日誌查詢,海量日誌儲存。 | |
即時監控 | 支援即時監控營運圖表展示,支援閾值警示、事件警示。 |